(所有圖片全取自開演電影院)
我小時候就喜歡吃麵線,只是幾乎不吃海鮮的我,多半只吃大腸麵線。喜歡吃的原因,不知道是因為用柴魚片當湯底的鮮甜味,還是那不用嚼咀就能下肚的順暢感(是的,我從小牙齒就不太妙),總之,可以算台灣小吃代表之一的麵線,從小就跟我有不解之緣。
到大學時,才在西門町領略阿宗麵線的好吃,只是他的大腸並沒滷過,太有嚼勁的結果,就是有時會變成器官口香糖,怎麼咬都不會爛......而且有時會沒洗乾淨,吃起來就有點腥味。有些朋友不吃大腸麵線,就是覺得大腸這部位,就醫學專業角度來看,是排洩物會經過的區塊(俗稱"賽共")咳...咳...咳...這部份,我們就不予置評。總之,這並不影響我愛吃麵線的習性。
啊今天不是來講美食的,會從麵線開始聊起,是因為要講這週上映的泰國電影"人肉麵線"。乍看之下,感覺跟以前黄秋生主演的"人肉叉燒包"似乎是似曾相識的題材,不過這片不只是單純的恐怖虐殺片而已,還有些挺有趣的細節,且聽我娓娓道來。
女主角(芭絲)從小就是個爹不疼,娘也不太愛的小孩,父母爭執,沒有玩伴,從沒體驗過愛情的美妙。男人對她而言,只是充滿獸性,對家庭卻毫無貢獻的生物而已。從差點被陌生人強姦,到被繼父強姦懷孕,再到繼父找朋友來頂包結婚......芭絲人生的遭遇從沒好過。
直到她有一次推著麵線的攤車去叫賣,卻遇到被警察追補的暴動民眾,在混亂中出現一個把她拉走的年輕人,她才初嚐愛情的滋味。加上母親傳授的獨門技藝-以人肉和鮮血去調和的"人肉麵線",她的麵攤生意門庭若市。日子在殺戮與甜蜜中混雜與消磨,她以為終於找到了幸福,但,凡走過必留下痕跡,水缸裡被發現的童屍,又再次把她的美夢打破,加上先前的際遇,造成她不穩定的精神狀況,除了殺人與恨意,她已經一無所有。
泰國恐怖片和西洋恐怖片的差異,在於泰國恐怖片很能營造讓人陷入的氛圍,卻又在陷入時出現讓人發噱的妙梗。西洋恐怖片除了殺還是殺,彷彿只要讓血液充斥整部片,就算成功了一半。滿清有十大酷刑,但跟泰國的虐殺手段比較起來,只能說各擅勝場,以鐵釘釘手指固定在地上,拿斷腿丟腿的原主人,以鐵條貫穿姦夫淫婦......我不明白泰國人對凌虐的手法,怎能想的出這些有的沒的。所謂"過程比結果重要",以恐怖片來說,反正結局一樣都是大量的人死亡,那在過程中,怎樣的死法就變成吸引重口味觀眾的重要細節。
有一幕是女主角正準備下手行兇時,卻回憶到愛情的美妙,這時背景音樂出現的不是讓人緊張、坐立難安的節奏,卻搭配像白光的歌聲,唱著女人對愛情的期待與擔心。這個看似衝突的安排,卻是讓觀眾會捧腹大笑的黑色幽默。而在處理屍體時的背景音樂,幾乎都是我們在餐廳用餐會聽到的輕音樂,彷佛人肉和其他肉類是一樣的美味,只看如何烹調而已。
女主角有很多內心戲,在最後真的發瘋時,臉上的情緒從殺人如麻的憤恨難平、到不知所措的惶惶不安,在橋上的猶豫不決,以及最後投河前的如釋重負,和回到家後看到母親微笑的赤子純白......這其中心情的轉折,都透過女主角的表情來呈現,我想這部泰國片除了驚悚可怕外,還把很多情緒的深度揉合在其中,加上光線的運用,與黑白和彩色(現實與過去)的交錯,讓人看完還會想討論,是否哪些橋段有導演想傳達的寓意在其中。
附帶一提,這個導演曾在蔡依林的"特務J"中擔任攝影顧問,也許把兩部拿出來稍做比較,會發現麵線中有些許特務的影子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