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十月.jpg
(圖片全取自開眼電影院)

託朋友的福,去看了"十月圍城"的特映會。這部片早在一個月前,就進行密集的宣傳廣告,加上在預告中一直看到梁家輝、謝霆鋒、甄子丹,我想,多數人都會以為故事是繞著這三人在轉吧!但看到一半,就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。
十月1.jpg 
謝霆鋒(小四)

故事的時空背景,是1906年的香港,滿清勢微,而香港已經在鴉片戰爭戰敗下,成了英國的殖民地。孫文先生鼓吹的革命風氣,正如火如荼的在中國海內外蔓延,而滿清政府為維護自以為正統皇室的身份,派出殺手,想在孫文抵達香港,與同盟會十三地的會長密會革命事宜時,將其一舉擊斃,瓦解革命黨的勢力;而革命黨的同志在接獲消息後,自然是不遺餘力的保護孫先生的安全......開啟了雙方,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中國人打中國人戰爭。
十月4.jpg 
王學圻(李玉堂)


對於劇中人物,導演似乎有一定程度的表示,李是暗中資助革命黨的紅頂商人,但卻不願意看到一脈單傳的獨子也一起走上危險的革命之路。說明了新思維雖然已經萌芽,但卻仍受傳統觀念束縛(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)。而小四與身體有殘缺的女子相戀,意味著中國仍存著門第階級觀念。劉郁白打破倫理的感情不容於世,終至家破人亡,傳達著"倫理觀念仍是必需維護的道德傳統"。而陳少白在面對李玉堂獨子,抽到當孫文替身的籤時的訝異與失態,則對中國人護短的鄉愿表露無遺;以及當他被囚時,看到血而驚慌失惜,點出了中國讀書人只會空談,卻忽略了革命是要流血的現實。而史密夫警司在最後幫李玉堂一行人的護行,代表著中國人雖然幫洋人做事,但尚有身為中國人的良知。
十月5.jpg 
甄子丹(賭徒)


劇中以李玉堂一家為主線,其餘週遭的販夫走卒則是支線,但共同目標都是保護孫文在香港的安危。老實說,支線過多成了這部戲的敗筆!像黎明這角色的安插,實在讓觀眾會一頭霧水。一段逆倫的感情,造成公子哥淪落成乞丐,要用自殘的餘生去彌補,和李玉堂一家子有何干係,在劇中完全沒交代,而最後明明是捨身成仁的壯烈決絕,卻因為失敗的造型,變成莫名其妙的笑點。也許導演想藉由劉郁白這角色,點出個人感情在遇到國家存亡之秋的非常之際時,是可以放下並轉換的,但卻因為對角色描寫的不夠深刻,形成戲份可有可無的情形。在劇中每個人會答應李玉堂的請託,都是跟李玉堂或其家人有一些關係,只有黎明這角色並沒做清楚交代。
十月3.jpg 
梁家輝(陳少白)

這部戲是由陳可辛監製,所以多半會被拿來與"投名狀"做比較。投名狀對於人性的光明與黑暗,做了簡單但卻深刻的描繪;而十月圍城雖然圍繞著家國大義,卻因為人物過多,反而分散了原有的焦點,導演想用諸多小人物的義無反顧,來烘托出"國家興亡,匹夫有責"的重大課題,卻也因為太多的匹夫要塑造,無法像投名狀在戲終,給人那麼深沉的震憾與失落。
十月8.jpg 
黎明(劉郁白)

王學圻與黎明是繼"梅蘭芳"後再次合作,但我覺得,這兩人在梅劇中的精湛演出,遠遠超過十月圍城。而胡軍不管演正派反派,都有一定程度的表現。王柏傑我不熟悉,看的出來還有點生嫰,只是比起"色戒"裡的另一個王先生,算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了。
十月7.jpg 
曾志偉(史密夫警司)

1906年,在舊思想與新思維的衝擊下,中國人因為各擁其主而內爭不斷。閻孝國傳統的認為還是要由滿清來恢復國力,而孫文為首的革命黨則認為中國已經病入膏盲,必須大刀闊斧的進行重整。國家權力在轉移過程中,往往是動盪不安的,我們以簡單的"動盪不安"四個字來形容當時的社會,但實際卻是許多的家破人亡與血流成河的狀況。所謂革命,是以這輩人的犧牲,成就下一輩人的幸福!我們既然不用經歷改革當時的人間煉獄,那是否更該有餘力,放下歧見,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?
十月6.jpg 
胡軍(閻孝國)

所以,不管藍綠,既是已經在享受先人的成果,能不能不要再為選舉做建設,不要再亂開空頭支票,不要在國會像小孩子一樣大吵,多做些對人民有意義的貢獻......

十月2.jpg 
插花的巴特爾(王復白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awrence0051 的頭像
    lawrence0051

    內心戲的獨白

    lawrence00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